- · 教育学报版面费是多少[04/29]
- · 《教育学报》投稿方式[04/29]
- · 《教育学报》数据库收录[04/29]
- · 《教育学报》期刊栏目设[04/29]
建筑文化的“物化”:营建历史与现实的共同家(4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本文转自:光明网 我这里强调的建筑文化的“物化”,它不是简单的复制,而需要从肌理格局、空间意向和形式原型等多个向度去思考文化传承的可能性
本文转自:光明网
我这里强调的建筑文化的“物化”,它不是简单的复制,而需要从肌理格局、空间意向和形式原型等多个向度去思考文化传承的可能性,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选择不同的应对策略,将其融于建筑师的创作观念之中。
演讲人:张伶伶 演讲地点:《建筑师》杂志“天作奖”学术讲座 演讲时间:二〇二二年四月
为了使服务于私人的宅邸空间回归多元人群的共享,我们提出了“归民”的策略。通过分析既有空间的特征,赋予不同类型的空间以不同的功能定位,从而吸引多样化的人群活动。其中三宅中空间尺度较大且较为规整的中户作为开放的城市客厅,同时服务于内外人群,适用于不同的城市活动场景;空间较为自由灵活的西厢作为面向普通游客的院宅,通过划分形成户户有院的格局;东厢面向家庭游客,一家人可以共享上下层空间和独立的庭院获得体验感和趣味性;中户和东厢之间狭长但层高较高的空间面向青年旅客,通过重组划分水平楼板,形成灵活的内部布局,可以凭栏远眺,俯瞰姑苏。
意大利建筑理论家阿尔多·罗西提出了城市“纪念物”的概念:作为不断演变的城市中相对不变的要素,城市纪念物往往是核心的公共空间,处于城市的节点位置,容纳重要的城市事件。罗西认为,纪念物可以超越经济规律,成为比一般建筑更长久的存在。他强调对于城市来说时间延续性的重要作用,即使随着时代的变迁,功能会随之改变或消逝,但是城市纪念物的空间和形式将存在下去,承载着城市居民历史上的生活记忆和行为痕迹,建构出集体的认同感。城市纪念物不只是创造出自身的空间和场所,从建成那一刻起,就负有将历史带入未来的责任。通过构筑抽象的精神,集聚空间的记忆性和归属感。
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需要回归到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梳理和挖掘上。中国传统建筑历经数千年历史演变,已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空间观和构筑体系,从建筑哲思到符号表意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文化意识。对于这些物质和精神的历史积淀,建筑师们需要在当代的语境下做出有效的回应。
2020年,在由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苏州古城保护建筑设计工作营中,我们参与了苏州大新桥巷三宅的保护更新设计。这三户宅邸是清朝年间的民居,位于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之中,东侧是平江路商业街,西侧是当地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“耦园”。虽然地处城市核心区域,但是由于该地段整体空间对外封闭,导致外部街道活力缺失,萧条冷落。且经过多年的居住区域划分和违建,原本三户宅邸却拥挤了二十多户居住,其格局的混乱和割裂可想而知,无论是文化的精神价值还是建筑的实用属性都已经无法呈现。
文章来源:《教育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jyxb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727/869.html
上一篇:营建历史与现实的共同家园
下一篇:江苏30所省属高校预算经费:苏州大学最多,扬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