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山西古代壁画浅论(2)

来源:教育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2-06-21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选自《山西教育学院学报》(2001年第2期)王丽雯 中国固有的壁画至东汉末年,又吸收了外来的佛教艺术精华,丰富了内容,充实了技法,发展了民族壁画的风格。

选自《山西教育学院学报》(2001年第2期)王丽雯

中国固有的壁画至东汉末年,又吸收了外来的佛教艺术精华,丰富了内容,充实了技法,发展了民族壁画的风格。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,战乱频繁,人民流离失所,生活困苦不堪的人民在寻求冥冥中的救世主,把他们从苦难的深渊中解救出来。在当时科技、经济均不发达的情况下,虚幻的救世主很容易使众生归依佛门,去相信来世之说。统治者借机利用宗教,笼络民心,以维护其统治地位,安定社会秩序。于是佛法广布,道教流传,佛刹道观遍及各地,寺庙壁画随之逐渐壮大。山西古代寺观壁画的遗迹最早为唐代壁画。

二、墓室壁画

隋唐时期厚葬风俗仍盛行。山西太原金胜村唐墓壁画中人物的神态装束与中原唐代墓甬极相似,其中树下人物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花鸟画兴起的趋势。太原董茹村唐赵澄墓壁画,墓壁四周的山水画,构图随便,比寺观壁画略显潦草,但飘逸自如,别具一格。这些墓室壁画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隋唐时期的壁画风格特征。

南北朝时期,山西流行砖砌墓,太原王郭村于1979年发掘了北齐东安王娄睿墓,娄睿是当时最显贵的外戚,其墓遗存发现至今最大的北朝墓室壁画,从中可见北齐画圣杨子华绘画风貌。现存壁画大约200平方米,以绚丽多彩的大型长卷画,惟妙惟肖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奢华、显赫场面;另外还有主人死后升天的空幻情景。壁画雕工细致,色彩鲜艳,有的贴金,光彩夺目,水平很高。这批壁画上承魏晋,下启隋唐,填补了我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项空白。

山西古代壁画浅论

汉代统治阶级倡孝道,尚厚葬,墓室壁画盛行全国。官僚地主的坟墓具有相当的规模。山西现存新莽时期平陆枣园村汉墓壁画,墓内墨勾彩绘,人间生活气息浓厚。是汉早期人们的思想意识、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情景的缩影。两汉时期的大型殿堂壁画早已不存,墓室壁画作为汉代画工的原作,虽较简率、随便,但为我们研究汉代绘画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。

一、寺观壁画

山西宋代发现极少数地主、富商的小型墓室壁画,由身份低下的民间画工绘制,在表现手法和艺术趣味上受到世俗风尚的极大影响,从某种意义上说,宋代墓室壁画可看做是贵族画扩展到民间绘画的一个开端。

山西古代的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,为我们展示了山西古代的宗教精神与气氛、各历史朝代的政治经济制度、文化艺术发展、时尚风俗情况等。不仅充分展现了山西古代壁画的地域特征和地方风格,从中亦可窥见我国古代壁画的总体风貌。画师们尽己之能是,运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技法,挥毫施彩,将精神和艺术于壁间浑然合一,这正是山西古代壁画的人民性,也是壁画艺术的精髓所在。这些珍贵的形象资料,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山西的古老文化和文明历史。它们同样是我们今天的壁画创作丰富而生动的借鉴,对我国现代壁画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。

远古人们穴居时期,便产生了最早的独立的绘画形式——壁画。古代壁画是随着建筑的发展而发展的,其内容形式又是随社会的变革而不断演变的。两汉时期宫殿中壁画已成章法,其时厚葬之风盛行,帝后官吏的墓内四壁也多要作画。据此产生了宫廷壁画与墓室壁画之分。西汉末年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之后,寺庙之中大量绘制以宗教为主题材的壁画,因此又产生了寺观壁画这一重要的壁画门类。此后,中国古代壁画便分为三条脉络而并行发展。山西的遗存壁画则以寺观壁画和墓室壁画为主。

墓室壁画发端于人类对自身最后归宿场所的装饰,从观念形态角度来考察,是有神论和祖先崇拜的产物,早在新石器时代,人们就通过个别墓坑的特殊装饰,以表达对已故部落首领或氏族酋长的崇敬。

需要特别提及的还有洪洞县水神庙明应王殿的元代壁画,其画题内容和构图方法与众不同,以祈雨图和降雨图为主。南壁东隅戏剧壁画,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为珍贵的资料,也是当时唱戏娱神的真实写照。画面生活气息浓厚,与道释画中的佛国仙境截然异趣。整个画面以红、黄两色为主,重彩平涂,很形象地反映了元杂剧的演出形式,为研究我国元杂剧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形象资料。

文章来源:《教育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jyxb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621/863.html



上一篇:《夏洛特烦恼》——研究文献
下一篇:牛通社6月29日回归正式入驻杭报集团

教育学报投稿 | 教育学报编辑部| 教育学报版面费 | 教育学报论文发表 | 教育学报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教育学报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